對聯年畫,和律詩、京劇一樣,都歸于我國文明的“國粹”。之所以說其是國粹,系因為它僅僅為我國文明一切,是我國人民在長時刻的文明建設、文明傳承中創造、開展和不斷完善的文明樣式;它與我國的經濟環境、社會生態、精神品質、民族心思以及民風風俗、文明基因等等有著緊密的、不可分割的聯系,是我國這塊土地滋補出的、獨具匠心、獨具特色的花朵。外國人關于我國的國粹,可以經過不斷的熏陶由陌生、隔膜到承受、賞識,甚至可以經過不斷的模仿和學習。但這種模仿和學習也有必要是以純粹的我國辦法來進行,一旦脫離或者拋棄純粹的我國辦法,則無法進入這類文明符號,更惶論運用之了。
對聯的形式受唐詩影響很深。唐朝是我國一個新的詩篇樣式——律詩徹底成熟的時期。在唐朝之前,我國的詩篇也有著一定的格局,但畢竟不行緊密、不行規范,無論是詩的長短、韻律和對仗等方面,都并沒有一個嚴厲的規矩,詩人在寫作時,只是遵照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,卻沒有一個一致不易的標準。正是從唐詩開端,我國的詩篇進入了一個講究規矩和法度的“格律”時代。唐朝的格律詩,一般而言分為四種:五言律詩、五言絕句、七言律詩、七言絕句。這四種形式的詩篇,不只在字數、句數上有一定之規,還包含謹慎的對仗和押韻,而對仗又包含詞性的對仗和音韻的平仄對仗。
尤其是律詩,總共八句詩中,又分為兩兩相匹的四個聯句,曰首聯、頷聯、頸聯和尾聯。頷聯和頸聯的寫作要求Z為嚴厲,連一句之中哪幾個字用平聲、哪幾個字用仄聲都有明確的規則,如有的句子應“平起仄收”,有的則應“仄起平收”等等。唐詩的這些特征,不只影響到后世的詞、曲、小令的創造(子孫詩篇史的研究者就有把詞、曲等等也稱作格律詩的),當然也影響到對聯的創造——對聯創造中有必要遵循的“對仗”可以說直接來源于唐代的格律詩,如民間在對孩提進行對聯寫作的啟蒙時,就選用這樣的“口訣”,所謂“風對雨,夏對秋”等等,這類啟蒙,告訴孩子的是,對仗既包含詞性和詞義上的,一同也包含聲韻上的。
13803179043 15194736285
手機:13803179043 15194736285
郵箱:33181573@qq.com
地址:滄縣興濟鎮趙莊子村